|
氨氮去除剂怎样在污水中使用使用发表时间:2025-05-22 17:54 氨氮去除剂怎样在污水中使用使用 氨氮去除剂在污水中的使用需结合其类型、污水特性及处理目标,以下是具体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: 一、使用前准备 水质检测 测定污水的氨氮浓度、pH值、COD、悬浮物等指标,明确处理需求。 示例:若氨氮浓度为50 mg/L,需根据药剂去除效率(如80%)计算理论投加量。 药剂选择 化学药剂:次氯酸钙、次氯酸钠(氧化型)或镁盐+磷酸盐(沉淀型)。 生物药剂:硝化细菌菌剂(如硝化杆菌、亚硝化单胞菌)。 选择依据:根据氨氮浓度、处理时间、成本及二次污染风险决定。 小试实验 取少量污水,按不同投加量(如0.1、0.2、0.3 g/L)加入药剂,监测氨氮去除率及余氯(化学法)或硝化效率(生物法)。 结果:确定最佳投加量及反应时间(如次氯酸钙需15-30分钟)。 二、化学药剂使用步骤 投加方式 干粉投加:直接将药剂均匀撒入污水池,需配合搅拌(100-200 rpm)避免局部浓度过高。 溶液投加:将药剂配成10%-20%溶液,通过计量泵连续投加至反应池。 反应条件控制 pH值:化学氧化法需控制pH在6-8(次氯酸钙在碱性环境氧化效率降低)。 温度:化学法受温度影响较小,但生物法需保持20-35℃。 反应时间:氧化法通常15-30分钟,沉淀法需1-2小时。 后续处理 余氯去除:化学氧化后需投加硫代硫酸钠脱氯(如每mg余氯投加1.5 mg硫代硫酸钠)。 沉淀分离:沉淀法需静置沉淀或过滤,去除生成的磷酸铵镁等沉淀物。 三、生物药剂使用步骤 菌剂活化 将干粉菌剂按1:10比例溶于清水,曝气活化2-4小时,恢复微生物活性。 投加量计算 按污水量的0.1%-0.5%投加菌剂(如1000吨污水投加1-5吨菌液)。 运行条件 溶解氧:硝化细菌需2-4 mg/L溶解氧,通过曝气控制。 pH值:维持7.5-8.5,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硝化作用。 营养盐:补充磷源(如磷酸二氢钾),保持BOD₅:N:P=100:5:1。 启动周期 生物法启动需7-14天,期间需监测氨氮、硝酸盐浓度变化。 四、注意事项 安全防护 化学药剂(如次氯酸钙)具有腐蚀性,操作时需佩戴防护服、手套及护目镜。 避免药剂与酸类、还原剂混存,防止爆炸或中毒。 投加量控制 过量投加化学药剂可能导致氯代有机物生成,生物法过量投加可能抑制微生物活性。 建议:通过小试确定最佳投加量,避免盲目增加用量。 设备维护 化学法需定期清洗投加管道,防止药剂结晶堵塞。 生物法需监测曝气设备、回流泵运行状态,确保溶解氧充足。 监测指标 化学法:氨氮、余氯、COD。 生物法:氨氮、硝酸盐、亚硝酸盐、溶解氧、pH。 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氨氮去除率低投加量不足、pH不适、反应时间短优化投加量、调整pH、延长反应时间 化学法余氯超标过量投加氧化剂投加硫代硫酸钠脱氯 生物法启动失败溶解氧不足、营养盐失衡、菌种失活调整曝气量、补充营养盐、更换菌剂 沉淀物堵塞管道沉淀物未及时分离增加沉淀池或过滤设备 六、应用案例 案例1:电镀废水处理 氨氮浓度:80 mg/L,pH=9。 处理方案:投加次氯酸钙,调节pH至7,投加量0.3 g/L,反应30分钟后氨氮降至10 mg/L。 案例2:市政污水厂升级 原工艺:A²/O法,氨氮出水15 mg/L。 改进方案:投加硝化细菌菌剂,补充磷源,溶解氧提升至3 mg/L,10天后氨氮降至5 mg/L。 总结:氨氮去除剂的使用需根据污水特性选择合适类型,并通过小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。化学法适用于应急处理,生物法适合长期稳定运行,操作中需严格监控水质指标及设备状态,确保处理效果与安全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