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氨氮去除剂的主要成分是不是次氯酸钙发表时间:2025-05-24 17:48 氨氮去除剂的主要成分是不是次氯酸钙 氨氮去除剂的主要成分较为复杂且多样化,不同产品配方可能侧重不同成分组合以适应特定水质或处理需求。以下从成分分类、作用机制及典型代表物质展开详细说明: 一、成分分类及典型代表 1.化学氧化剂 次氯酸钙(Ca(ClO)₂) 属含氯氧化剂,溶于水后释放次氯酸根(ClO⁻),通过强氧化性将氨氮氧化为氮气(N₂)或硝酸盐(NO₃⁻)。 优势:反应速度快,适用于高浓度氨氮废水; 局限:过量投加可能导致余氯超标,需后续脱氯处理。 其他氧化剂 次氯酸钠(NaClO):常见于液态氨氮去除剂,氧化效率高但稳定性较差。 过硫酸盐(如过一硫酸氢钾):通过产生硫酸根自由基(SO₄⁻·)氧化氨氮,适用于低温或复杂水质。 臭氧(O₃):气体氧化剂,需配合曝气设备使用,成本较高但无二次污染。 2.化学沉淀剂 镁盐-磷酸盐复合剂 典型组合:氯化镁(MgCl₂)+磷酸氢二钠(Na₂HPO₄) 作用机制:与氨氮反应生成磷酸铵镁(MAP,俗称鸟粪石)沉淀 优势:沉淀物可回收作为缓释肥料,实现资源化利用。 铁盐沉淀剂 成分:硫酸亚铁(FeSO₄)、氯化铁(FeCl₃) 作用机制:铁离子与氨氮形成络合物或通过共沉淀去除,适用于含重金属废水协同处理。 3.吸附剂 活性炭 机制:通过微孔结构物理吸附氨氮,适用于低浓度氨氮废水深度处理。 局限:吸附容量有限,需定期再生或更换。 沸石 天然铝硅酸盐矿物:对氨氮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,成本低且可重复使用。 改性沸石:通过钠、钙等离子交换改性,可显著提升吸附效率。 4.生物促进剂 微量元素复合剂 成分:铁、镁、钙等金属离子及维生素B族 作用:促进硝化细菌生长,强化生物脱氮过程,适用于生化系统启动或负荷冲击时。 二、成分选择的影响因素 水质特性 高浓度氨氮废水:优先选择氧化型药剂(如次氯酸钙)快速降解; 含磷废水:可利用镁盐-磷酸盐复合剂同步除氨氮与磷; 重金属废水:铁盐沉淀剂可实现氨氮与重金属协同去除。 处理目标 达标排放:需确保药剂不引入新污染物(如余氯、重金属); 资源回收:选择生成可利用沉淀物的药剂(如MAP)。 成本与工艺 化学氧化法:设备简单但药剂成本高; 化学沉淀法:需额外处理沉淀物,但可资源化; 吸附法:运行成本低但吸附剂消耗大。 三、典型产品成分示例 A型氨氮去除剂(氧化型) 主要成分:次氯酸钙(30%)、过硫酸盐(20%)、表面活性剂(5%)、水(45%) 适用场景:垃圾渗滤液、化工废水等高浓度氨氮废水。 B型氨氮去除剂(沉淀型) 主要成分:氯化镁(25%)、磷酸氢二钠(15%)、聚合氯化铝(10%)、水(50%) 适用场景:养殖废水、市政污水深度处理。 C型氨氮去除剂(复合型) 主要成分:活性炭(40%)、沸石(30%)、生物酶(10%)、分散剂(20%) 适用场景:河道治理、景观水体氨氮控制。 四、使用注意事项 投加量控制 需通过小试确定最佳投加量,避免过量导致余氯超标或沉淀物过多。 pH值调节 化学沉淀法需控制pH在9-11之间以促进MAP生成;氧化法需避免pH过低导致氧化剂分解。 安全防护 含氯氧化剂具有腐蚀性,操作时需佩戴防护装备;镁盐-磷酸盐复合剂需防潮储存。 后续处理 氧化法处理后需监测余氯;沉淀法需定期清理沉淀池;吸附法需再生或更换吸附剂。 氨氮去除剂的成分选择需综合水质、成本、工艺及法规要求。通过合理配比氧化剂、沉淀剂、吸附剂及生物促进剂,可实现高效、经济、环保的氨氮去除目标。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小试实验与中试验证,优化药剂配方及投加方案。 上一篇氨氮去除剂的主要成分比例
|